心理实验 | 习得性无助实验

发布时间:2024-05-28


你是否在面对一项任务或机会时,突然想起过去的失败,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?担心没有能力接手而迟疑不前?

你是否在努力学习后却未取得理想的成绩,不断否定自己,不愿再对学习怀有希望?

迷茫、无助、怀疑......其实,这些负面情绪都是自我设限的牢笼。那么我们该如何冲破设限,重新树立自信与勇气?

今天对大家分享著名的心理学实验——习得性无助实验。

 

01习得性无助实验的实验内容

 

实验内容

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,用狗做了一项实验: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,只要蜂音器一响,就给狗施加电击。狗关在笼子里逃脱不了电击,于是在笼子里哀叫乱窜。多次实验后,蜂音器一响,狗就趴在地上,惊恐哀叫,但不再逃窜了。

后来实验者在电击前,把笼门打开,此时狗不但不逃,而是在电击出现前,就倒地呻吟和颤抖。它本可以采取行动主动逃避,却选择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。这就是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
小狗在先前的经历中,习得了“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”的感觉。因此,当其终于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时,也默认选择了放弃。

通常来讲,“习得性无助”的形成会经历四个阶段:

第一阶段:屡次失败,多次受挫,认为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控的;

第二阶段:努力后深感自己无法改变结果,形成“我根本无法改变”的认知;

第三阶段:因为过往的经历而对未来悲观,感觉未来同样会失败;

第四阶段:错误的认知和思维影响我们对现状的判断,导致我们对未来保有着悲观、抑郁、逃避的态度。

到了这个阶段,人们对于同类的事情会下意识地采用相似的思维方式,开始放弃和沉沦,最后越陷越深。

02

习得性无助实验的实验结论

实验结论

显然,我们不能用人来做这种残酷的实验,因为它对人造成的心理创伤也许是无法恢复的,这不符合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准则。但是,心理学家们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,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。细心观察,我们会发现: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,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,他就会放弃努力,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,觉得自己“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”,无可救药。

03

如何有效应对习得性无助?

设定合理的目标

研究发现成功的体验有利于缓解习得性无助,因此从小目标开始,让自己感受一点点成功,从接纳自己做起。每次做出一点小的改变,日积月累,就能摆脱无助的情况。

改变归因模式

归因理论认为,当我们把失败归因于自身因素时, 就容易产生无望感,进而选择放弃。如果我们改变归因方式,试着将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动机不足、意志力不够强,也许就能燃起对未来的期待。

建立正确认知

不要强求自己立刻达到理想的状态。可以根据目前的水平制定一个有操作性的计划,认清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,从现状开始,慢慢改变。

制定奖励机制

在完成每一次进步后,都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,进行自我鼓励。逐步建立自信心,从而摆脱习得性无助,打破自设的牢笼,拥抱多姿多彩的生活。


分享到: